中國古代社會除以禮來制約各類建築的形制之外,也因禮的要求而產生符合禮制建築的壇、廟、祠建築類型,隨著人們對神明的崇敬,對其建築規制的形式與發展有相當的影響。禮制建築包括自然神祇壇廟與人文神祇廟宇兩大類,因祭祀對象不同,其配享也有差異,在建築形制及規模上,亦視其神格而有相當大的差別。
保安宮主祀神明保生大帝為宋代真人,又受賜帝號,得以享有天子之禮。其建地有三千餘坪,為全國最大的保生大帝廟宇。廟宇座北朝南,建築佈局,分三川殿(前殿)、正殿、後殿構成中軸主體,兩側配以東西護室及鐘鼓樓,形成完整的三殿回字型格局,正殿為最高,依序後殿、三川殿、東西護室,具備了儒家的禮制思想與道教形制觀念,在廟前庭園內有一水池,池上有一座卍形橋,及民國五十年建的照壁,也符合了「後有靠,左右有抱,前有照。」的風水哲理。   
保安宮的建築,也反映出移民墾拓本籍的背景,例如屋頂為傳統木構架的三川脊式、屋脊則為閩南式風格、在地面及牆面上砌上寬而扁的紅磚紅瓦等,三川殿及正殿的吊筒皆伸出龍頭,也是同安、漳州及泉州一帶的手法,呈現出重大特色,除了具有歷史價值外,其精緻的木雕、石刻、彩繪、泥塑、剪黏等在建築藝術上亦有很高的成就。藝術和宗教一樣,都會讓人產生虔敬的心情。

三川殿又稱前殿,面寬五開間(兩柱之間的空間為一開間);中央三開間闢三門,以左門為龍門、右門為虎門,門口擺放仁獸一對;左右並各有一山門,共十一開間,建築木結構採二通三瓜式,以歇山重簷、假四垂屋頂及硬山等,構成了保安宮屋宇高低錯落、屋簷翼角飛揚的視覺效果。大楣上雕有雙龍雙鳳,四角雀替雕有飛龍與鰲魚,中樑則設計辟邪的太極及後天八卦圖案,另外在「看架斗栱」上刻有神情各異的八仙、賜福天官與騎鶴仙翁。

位於保安宮的正中央,是一座壯麗的建築物。建築物採獨立格局,面寬五開間,重簷歇山式造型,頂飾七級寶塔與精緻剪黏,建築木結構為三通五瓜式,高大的屋頂獨佔了大部分的視野。就外觀而言,正殿形制嚴謹且造型厚重,用三十六柱,迴廊用二十柱,四平八穩,左右對稱,似乎相當平穩對稱,其實左右是有些許差異的,這是日治大正六年(1917)年重修時,陳應彬與郭塔兩位匠師對場競技的結果,造就日後左右外觀各顯神通的趣味性。殿前的丹墀為祀神、修煉與齋醮的場所。殿內的用料,與一般寺廟不同,以碩大的瓜筒取代華麗的藻井。後步架上的木雕十分特別,承托簷口的橫樑用「憨番扛大杉」來代替斗栱,使結構更為穩固,「憨番」光頭凸肚,造型甚為逗趣。還有故事性的「人物」員光雕刻,精細生動,值得細細鑑賞。

建築形式為單簷硬山造型,呈九開間,木結構則採用三通五瓜式,與三川殿、正殿相同,以渾厚的通樑及瓜筒來展現木結構之力學美感。後殿的特色為殿內雀替雕有飛鳳的木雕,造型優美,而用來接榫的花草座與獅座的木雕,工法也極為細緻。

東西護室位於正殿兩側,紅色素燒屋瓦與白色山牆,素而無華,益顯特色。鐘鼓樓建於東西護室的頂上,為歇山重簷式建築,其四角形樓閣,與台灣常見的六角形有所不同,造型甚為特殊。東邊的鐘樓與西邊的鼓樓,分別由陳應彬和郭塔兩位匠師主持工事,在木雕設計與彩繪圖案的風格上不盡相同,在鐘鼓樓秀面分別題有「鯨發」、「鼉逢」匾額,鐘樓屋簷下的網目斗栱,交叉縱橫,為高難度的木結構技巧,斗座上還飾有「松鼠南瓜」的木雕,南瓜多子,松鼠為「送子」諧音,有多子多孫的寓意;而鼓樓簷下也刻有精緻的「蓮花」吊筒、「飛鳳」雀替及「螭虎」栱,可見鐘鼓兩樓各有不同。

保安宮的後院,原為後花園,天子門生府所在地,民國六十九年興建四層樓房,七十二年完成,十二月舉行落成安座三獻禮。四樓凌霄寶殿採北方宮殿式建築,黃色琉璃屋瓦重簷屋頂,佔地四百餘坪。民國七十七年,保安宮董事會決議將閒置多年的二、三樓,分別規劃二樓設圖書館、三樓設大雄寶殿。一樓於九十三年改設雲衷廳,作為演講、研討會、演唱會的場所。

保安宮對面的廟埕,因民國四十八年間,南部運豬車載送豬隻到臺北屠宰場後,回程時經常在保安宮對面池塘洗車,造成環境嚴重污染,有鑑於此,民國五十年,由林拱辰策劃,將保安宮廟埕廣場建築圍牆,池塘上建卍字橋,同時栽植花木,惜因經費短絀及林拱辰去世,部分工程因而擱置。民國六十二年又因臺北市政府萬大計畫拓寬了哈密街馬路,保安宮廟埕廣場部分也被劃為道路用地,哈密街隔開了廟與廟埕廣場。民國六十三年,林拱辰去逝,工程停擺,到了民國六十五年,保安宮重新組織管理委員會,新的管理委員會集資接續林拱辰原先未盡之工程,並在庭園東西兩邊建兩座假山,前庭東側還有敬花會、敬果會信徒集資捐獻的「紫微閣」。同時庭園內池塘上加建卍字橋,因與孔廟為鄰,故取名「鄰聖苑」,該項工程於民國六十七年完成。鄰聖苑屬中國庭園式建築,外圍宮廷式紅牆,門樓燕尾式屋頂,屋脊則飾滿精緻鮮豔的剪黏作品,並有書法大師曹容於甲辰年(民國五十三年)親題的「鄰聖苑」匾額,照壁外牆有書法家陳昭貳所書「保安宮」三大字。在庭園入口處有牌樓一座,建於民國六十二年,面寬五開間,黃色琉璃瓦重簷屋頂,重簷及屋頂並有栩栩如生的剪黏及泥塑人物裝飾,牌樓前左右立有獅子一對,對著三川殿前的石獅子,後來移入庭園內。庭園內有亭臺樓閣,東為紫薇閣,西為春秋亭,平常有社區老人在此集會、下棋、唱戲、品茗。此外,苑內還有保生大帝「醫虎喉」、「點龍眼」、「絲線診脈」等傳說的雕塑,生動活潑,讓人在賞景之時,了解到保生大帝慈悲濟世之神蹟,充分發揮寓教於樂的作用。
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保安宮以自有經費改造「鄰聖苑」庭園。此次拆除池塘西南角處搭建作為居民活動場所的違建物,及老舊又影響池塘景觀的卍形橋,並清除池塘內部多年淤積的污泥與雜物,在池邊四周設人行步道及生化過濾設備,池塘中央近期新作的剪黏祥龍噴泉周邊以岩石堆砌成假山,種植水生植物,池塘內種植睡蓮與夏荷,並放養錦鯉,池塘四周新栽植花木,人行步道以櫸木及花崗石為鋪面,東西兩邊亭閣重做大理石條椅,園內設置夜間景觀照明及步道燈,保生大帝「醫虎喉」、「點龍眼」、「絲線診脈」等神蹟雕塑重新彩繪,照壁屋頂重做剪黏、照壁內牆以剪黏重做保生大帝的神蹟「鄱陽救駕」等。

寺廟的裝飾藝術包括木雕、石刻、彩繪、泥塑、交趾陶、剪黏等,都有其深層的含意,並富有教化的意義,其題材內容以人物圖像呈現,可分為歷史、文學典故、神話、傳說故事為主,如《三國演義》、《封神演義》…,正史如《漢書》、《史記》…等等。其它以諧音或以象徵表示,如四隻蝙蝠代表「賜福」,元寶象徵「財」,花瓶表示「平安」,蟹有甲殼「登科甲」之意,葫蘆取其諧音表示「福祿」,以旗、球、戢、磬之音代表「祈求吉慶」,琴、棋、書、畫象徵「詩禮傳家」等等。

保安宮三川殿左右兩邊的石雕,分別刻有龍牆與虎壁,是根據傳統「左青龍、右白虎」的觀念。龍堵雕刻天龍與水龍搶珠的圖案,上有雲朵下有海浪;虎堵則雕刻雌虎和小虎嬉戲的景象,樹枝搖曳生風,契合《周易‧乾‧文言》:「雲從龍,風從虎」之意。 在中門兩側的石堵上,左右頭板各雕有「恩隆民物」與「德同乾坤」;身堵安置方形螭虎窗,雕成上下左右四條螭虎圍繞,中間雕有「麻姑獻瑞」,裙堵則雕瑞獸麒麟,下方安置櫃台腳,形制相當完整。

保安宮的中門左右立有二尊石獅,一雌一雄,按常規雌獅是閉口的,雄獅是開口的,傳聞在雕刻時,工匠誤將雌者的口裂開,與規定不符,因而受罰被扣減工資。這兩尊石獅子造型與一般者有一些差異,眼巨尾大,捲髮張口,崩角兀顛,古人稱此獸為「牴牛」,相傳「牴」是法獸,「牛」是仁獸。

保安宮三川殿明間及正殿次間的龍柱,為嘉慶九年(1804)及嘉慶十年(1805)所作,是保安宮最早的石雕作品,龍身浮出於八角柱,四爪蟠龍,前足踏浪、後爪攀雲,氣勢非凡,為清中葉龍柱的代表作。大正七年(1918)重修時,正殿明間新增象徵天地交泰的雙龍龍柱一對。除了龍柱之外,三川殿的其他石柱全為方柱,一反圓柱為尊的舊制。正殿的石柱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柱礎雕法,則有圓形、方形及菱花形三種,在寺廟建築中十分罕見。後殿明間的花鳥柱,是保安宮在大正六年重修時的作品,牡丹及雀鳥各展姿態,造型優美,迴異於頗有藝術風格。

保安宮在左右東西山門兩壁上還鑿有書卷竹節窗,窗框用石材刻成書卷形式;中間刻成竹幹,奇數竹幹表陽,偶數間隔表陰,有陰陽調和之意。

保安宮三川殿前後重簷水車堵及東西山門水車堵泥塑為歷史人物故事,亦為對場作,東山門為洪坤福「甘露寺」,西山門為陳豆生「鳳儀亭」,東西護室門窗上泥塑、交趾陶及以不同造形如:畫軸、書卷、旗幟、石榴、芭蕉葉、佛手、南瓜等圖案裝飾。正殿重簷水車堵之剪黏及泥塑,為陳豆生的作品,以清供博古及歷史人物故事為主。正殿內牆巨幅龍虎堵交趾陶,其作品尺寸頗大,經先分割後個別燒製再予組合,有鷺江洪坤福作的落款;後殿內牆龍虎堵交趾陶,構圖與風格與正殿內洪坤福作品大不相同,為泉惠洛江蘇宗覃作品。而分布於屋脊、屋簷與水車堵上的各式剪黏和交趾陶,色彩豔麗、題材豐富,件件精雕細琢而且活靈活現,為寺廟建築增添許多特色。

保安宮三川殿的木雕,為大正六年重修陳應彬與郭塔對場之作,包括員光、雀替、吊筒等,主題有「趙雲救主」、「孔明智激周瑜」、「曹操宴長江賦詩」、「薛仁貴巧計攻摩天嶺」、「成湯聘伊尹」、「堯聘舜」、「吳滅楚」、「劉邦先入咸陽城」、「花木蘭代父從軍」、「煮酒論英雄」及「甘露寺」等,郭塔還在員光留下「真手藝無更改」及「好工手不補接」字樣,但在斗拱木雕亦有惠安匠師曾銀河的作品。正殿的木雕,除屋頂重簷斗栱陳應彬與郭塔對場之作「八仙大鬧東海」,當時郭塔刻有「鬧東海」三字,而陳應彬則沒刻「八仙大」,另外,郭塔也在斗栱上留有「假獅破真獅」字樣。其他員光、雀替、吊筒木雕及殿內神龕花罩等,主題有「辭母從軍」、「空城計」、「寒江關」及「八仙」等。後殿的木雕,員光、雀替、吊筒等,保留舊有作品。

保安宮三川殿明間大門門神,原為張長春所繪。保安宮的簷楣樑棟、門窗戶扇等所有繪畫,多半出自其手,正門所繪的秦叔寶、尉遲恭二門神,尤為生動難得,被稱為絕品。在民國七十二年,保安宮重新油漆彩繪時,改由劉家正執筆,此次修復三川殿時因木料損壞重做,原有大門門神保存在後棟一樓雲衷廳,新作門神亦請劉家正繪製。明間左扇為白臉鳳眼執?的秦叔寶,右扇為黑臉杏眼持鞭的尉遲恭;龍邊小港門門神以文官持官帽與小鹿象徵加冠、晉祿;虎邊小港門門神以文官持官花與酒杯,象徵添花、晉爵;東西山門為四大官將。

壁畫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唐代壁畫風行,宮殿寺觀多有名家筆繪,到了宋代文人畫興起,卷軸畫替代壁畫,壁畫流為民間藝師的專業。保安宮正殿四周走廊牆面上的彩繪壁畫,主題分為:「韓信跨下受辱」、「朱仙鎮八槌大戰陸文龍」、「鍾馗迎妹回娘家」、「八仙大鬧東海」、「花木蘭代父從軍」、「虎牢關三戰呂布」、「賢哉徐母」等七幅,係已故國寶級大師潘麗水於民國六十二年在保安宮留下曠世巨作。
保安宮二百多年來多次整修增建,屢次變動建築裝飾,大正時期重修由漳派匠師陳應彬與郭塔對場競技,鬼斧神工,各有千秋,藝術價值極高,三川殿兩側木雕圓光、正殿屋頂重簷的「八仙大鬧東海」的木雕斗拱、東西山門水車堵的泥塑有明顯的對場作品。尤其當時西風東漸,三川殿木雕圓光出現西洋樓閣、泥塑也有著洋裝的仕女和著西裝的男士,西方文化融合在臺灣傳統工藝中,形成特殊的風格。